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列印 轉寄
究計畫
大臺南地區臺籍日本兵訪談計劃

一、研究緣起

19377月,盧溝橋事變爆發,日本對中國遂行全面性的入侵,時至194112月,再行偷襲珍珠港,發動太平洋戰爭,更擴大戰爭範圍。由於日軍戰前準備充分,集中優勢兵力採取突襲作戰,在短時間內橫掃了太平洋大小島嶼,致使太平洋幾近一半的幅員落入日本的版圖。然而在1942年中,戰事開始出現轉折。該年6月,日本海軍在中途島之役大敗而歸,削弱其實力。隨後又19432月的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敗退,至此制空及制海權不斷喪失,戰局由攻勢轉為守勢,並從太平洋戰線上節節敗退,已居於無法挽回的劣勢。投入瓜達康納爾戰役的半年間,日本海軍戰力幾乎被消耗殆盡,因兵員極度缺乏,開始計劃動員殖民地青年加入海軍,希望以殖民地本身兵力就近建立起防衛體系,抑或增援其它戰區。終在1943511,日本通過閣議,宣佈在臺灣和朝鮮同步實施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」,並於該年81日起正式施行,開啟臺灣人接受近代海軍訓練之先例。

 

日本海軍在臺灣前後共徵募6期海軍特別志願兵(以下簡稱海軍志願兵),除第一期招募1,000名外,其餘二至六各期各為2,000名,共11,000名。海軍志願兵經新兵訓練後,其分派方式可大略歸結為:派遣至東南亞各戰地、分入臺灣本島各海軍部隊、以及送往日本海軍諸學校進修,待結業後再行分發。然自1945年初起,臺灣各港口遭空襲破壞,海域亦受盟軍封鎖的情況下,結訓的第三期海軍志願兵已無法外派,爾後人員均留在臺灣本島服役。由於海軍志願兵組訓的時間點,正逢日軍從太平洋戰線敗退之際,此時期的戰爭局勢與日軍的戰略佈局均為之丕變,致使在臺灣的軍事動員任務已與戰爭前期頗有差異,若從海軍志願兵的訓練及部署變化觀之,不但能呈現臺灣人在戰爭支援作用的轉變,由個人的從軍歷程,尚得窺日本軍隊敗退之際,各戰區人員所面臨的實際遭遇,實為值得深論之議題。

 

本計擬利用《海一同學會通訊錄》以及《臺灣海交聯誼會會員通訊錄》等通訊錄資料作為基本名單,以日治時期臺南州為範圍,針對當時臺南州所管轄區域包含今雲林、嘉義、以及臺南等地之前海軍志願兵進行深度訪談。主要由個人從軍經驗為核心,包含個人家庭背景、從軍之原因、受訓過程、入部隊後的經歷,以及戰後復員狀況等面向,記錄臺灣海軍志願兵的生命史。透過訪談其從軍經驗由戰爭實際參與者的角度出發,將有助於更具體瞭解戰時日本軍隊運作與臺籍士兵處境之間的關係,對於戰爭史的理解尤有裨益。基於上述理由,特提出本計畫。

 

二、計畫工作內容:

本計畫預計先進行臺南地區的訪談工作,擬以一年時間完成所有訪談、整稿與統整相關資料作業,期以完成一本完整的訪談記錄。預計進行之工作有三:

1、依照通訊錄名冊資料,展開聯繫作業,俾以先行確認採訪對象。

2、進行口述訪談:針對受訪者的家庭背景、從軍經驗以及戰後復員等部份,進行深度訪談。並透過錄音及攝影的方式,保留影音記錄。

3、整稿:由計畫申請人針對每次訪談所騰出之逐字稿,整理成可供閱讀形式。於訪談過程中,若有採集相關照片或個人文書,亦於此階段一併匯整處理。

一、研究緣起

19377月,盧溝橋事變爆發,日本對中國遂行全面性的入侵,時至194112月,再行偷襲珍珠港,發動太平洋戰爭,更擴大戰爭範圍。由於日軍戰前準備充分,集中優勢兵力採取突襲作戰,在短時間內橫掃了太平洋大小島嶼,致使太平洋幾近一半的幅員落入日本的版圖。然而在1942年中,戰事開始出現轉折。該年6月,日本海軍在中途島之役大敗而歸,削弱其實力。隨後又19432月的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敗退,至此制空及制海權不斷喪失,戰局由攻勢轉為守勢,並從太平洋戰線上節節敗退,已居於無法挽回的劣勢。投入瓜達康納爾戰役的半年間,日本海軍戰力幾乎被消耗殆盡,因兵員極度缺乏,開始計劃動員殖民地青年加入海軍,希望以殖民地本身兵力就近建立起防衛體系,抑或增援其它戰區。終在1943511,日本通過閣議,宣佈在臺灣和朝鮮同步實施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」,並於該年81日起正式施行,開啟臺灣人接受近代海軍訓練之先例。

 

日本海軍在臺灣前後共徵募6期海軍特別志願兵(以下簡稱海軍志願兵),除第一期招募1,000名外,其餘二至六各期各為2,000名,共11,000名。海軍志願兵經新兵訓練後,其分派方式可大略歸結為:派遣至東南亞各戰地、分入臺灣本島各海軍部隊、以及送往日本海軍諸學校進修,待結業後再行分發。然自1945年初起,臺灣各港口遭空襲破壞,海域亦受盟軍封鎖的情況下,結訓的第三期海軍志願兵已無法外派,爾後人員均留在臺灣本島服役。由於海軍志願兵組訓的時間點,正逢日軍從太平洋戰線敗退之際,此時期的戰爭局勢與日軍的戰略佈局均為之丕變,致使在臺灣的軍事動員任務已與戰爭前期頗有差異,若從海軍志願兵的訓練及部署變化觀之,不但能呈現臺灣人在戰爭支援作用的轉變,由個人的從軍歷程,尚得窺日本軍隊敗退之際,各戰區人員所面臨的實際遭遇,實為值得深論之議題。

 

本計擬利用《海一同學會通訊錄》以及《臺灣海交聯誼會會員通訊錄》等通訊錄資料作為基本名單,以日治時期臺南州為範圍,針對當時臺南州所管轄區域包含今雲林、嘉義、以及臺南等地之前海軍志願兵進行深度訪談。主要由個人從軍經驗為核心,包含個人家庭背景、從軍之原因、受訓過程、入部隊後的經歷,以及戰後復員狀況等面向,記錄臺灣海軍志願兵的生命史。透過訪談其從軍經驗由戰爭實際參與者的角度出發,將有助於更具體瞭解戰時日本軍隊運作與臺籍士兵處境之間的關係,對於戰爭史的理解尤有裨益。基於上述理由,特提出本計畫。

 

二、計畫工作內容:

本計畫預計先進行臺南地區的訪談工作,擬以一年時間完成所有訪談、整稿與統整相關資料作業,期以完成一本完整的訪談記錄。預計進行之工作有三:

1、依照通訊錄名冊資料,展開聯繫作業,俾以先行確認採訪對象。

2、進行口述訪談:針對受訪者的家庭背景、從軍經驗以及戰後復員等部份,進行深度訪談。並透過錄音及攝影的方式,保留影音記錄。

 

3、整稿:由計畫申請人針對每次訪談所騰出之逐字稿,整理成可供閱讀形式。於訪談過程中,若有採集相關照片或個人文書,亦於此階段一併匯整處理。

一、研究緣起

19377月,盧溝橋事變爆發,日本對中國遂行全面性的入侵,時至194112月,再行偷襲珍珠港,發動太平洋戰爭,更擴大戰爭範圍。由於日軍戰前準備充分,集中優勢兵力採取突襲作戰,在短時間內橫掃了太平洋大小島嶼,致使太平洋幾近一半的幅員落入日本的版圖。然而在1942年中,戰事開始出現轉折。該年6月,日本海軍在中途島之役大敗而歸,削弱其實力。隨後又19432月的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敗退,至此制空及制海權不斷喪失,戰局由攻勢轉為守勢,並從太平洋戰線上節節敗退,已居於無法挽回的劣勢。投入瓜達康納爾戰役的半年間,日本海軍戰力幾乎被消耗殆盡,因兵員極度缺乏,開始計劃動員殖民地青年加入海軍,希望以殖民地本身兵力就近建立起防衛體系,抑或增援其它戰區。終在1943511,日本通過閣議,宣佈在臺灣和朝鮮同步實施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」,並於該年81日起正式施行,開啟臺灣人接受近代海軍訓練之先例。

 

日本海軍在臺灣前後共徵募6期海軍特別志願兵(以下簡稱海軍志願兵),除第一期招募1,000名外,其餘二至六各期各為2,000名,共11,000名。海軍志願兵經新兵訓練後,其分派方式可大略歸結為:派遣至東南亞各戰地、分入臺灣本島各海軍部隊、以及送往日本海軍諸學校進修,待結業後再行分發。然自1945年初起,臺灣各港口遭空襲破壞,海域亦受盟軍封鎖的情況下,結訓的第三期海軍志願兵已無法外派,爾後人員均留在臺灣本島服役。由於海軍志願兵組訓的時間點,正逢日軍從太平洋戰線敗退之際,此時期的戰爭局勢與日軍的戰略佈局均為之丕變,致使在臺灣的軍事動員任務已與戰爭前期頗有差異,若從海軍志願兵的訓練及部署變化觀之,不但能呈現臺灣人在戰爭支援作用的轉變,由個人的從軍歷程,尚得窺日本軍隊敗退之際,各戰區人員所面臨的實際遭遇,實為值得深論之議題。

 

本計擬利用《海一同學會通訊錄》以及《臺灣海交聯誼會會員通訊錄》等通訊錄資料作為基本名單,以日治時期臺南州為範圍,針對當時臺南州所管轄區域包含今雲林、嘉義、以及臺南等地之前海軍志願兵進行深度訪談。主要由個人從軍經驗為核心,包含個人家庭背景、從軍之原因、受訓過程、入部隊後的經歷,以及戰後復員狀況等面向,記錄臺灣海軍志願兵的生命史。透過訪談其從軍經驗由戰爭實際參與者的角度出發,將有助於更具體瞭解戰時日本軍隊運作與臺籍士兵處境之間的關係,對於戰爭史的理解尤有裨益。基於上述理由,特提出本計畫。

 

二、計畫工作內容:

本計畫預計先進行臺南地區的訪談工作,擬以一年時間完成所有訪談、整稿與統整相關資料作業,期以完成一本完整的訪談記錄。預計進行之工作有三:

1、依照通訊錄名冊資料,展開聯繫作業,俾以先行確認採訪對象。

2、進行口述訪談:針對受訪者的家庭背景、從軍經驗以及戰後復員等部份,進行深度訪談。並透過錄音及攝影的方式,保留影音記錄。

 

3、整稿:由計畫申請人針對每次訪談所騰出之逐字稿,整理成可供閱讀形式。於訪談過程中,若有採集相關照片或個人文書,亦於此階段一併匯整處理。

三、研究期程:

2013年6月始,至2014年6月完成結案。